睿鸷人物 创新不止 乐在其中——记紫砂杂件第一人曹安祥先生

Continuous innovation, constantly looking for fun in innovation
创新不止 乐在其中
——记紫砂杂件第一人曹安祥先生

  他,目光炯炯,朝气勃勃,无论是坐还是立,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生活的激情。
  所以,很难让人把他和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”这个称号联系起来,很难想到他获得过众多金光熠熠的大奖,很难想到他创作出众多功力非凡的紫砂产品。
  他,就是曹安祥,一个平和的名字,却印证了他的那句话“做人要与众不同,做产品也要与众不同。”
  他的“时来运转”壶不但壶身能旋转,盖上的钮也能旋转;
  他的“龙壶”能同时泡两种茶,通过壶把上的气孔来控制不同茶水的注出:;
  他的“财源滚滚”壶,能随着茶水的注入,壶里的珠子呈现滚滚的吉象……

  做紫砂香炉 结缘各大名寺
  曹安祥,1965年生于宜兴丁山陶艺世家,自幼对紫砂有着浓厚的兴趣。1985年,19岁的曹安祥进紫砂厂开始学做紫砂壶,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,被顾景舟大师的徒弟吴群祥看中,收为徒弟。
  在众多工人中,吴群祥大师独独看中曹安祥,必有缘由。
  曹安祥说:“可能师傅是看中我反应快,有悟性,又比较勤快,能反复试验,不怕失败,能坚持吧。”
  如今28年过去了,曹安祥不负师傅的期望,取得了很多让师傅欣慰的成就。
  他的壶有被选为“国礼”,赠送给外宾;有被中南海紫光阁、首都博物馆等收藏。
  说起曹安祥的紫砂作品,最为鲜明的特征就是他做的香炉被中国各大名寺收藏。
  做香炉的起源因为母亲,她一直信佛烧香。
  一次,曹安祥陪同母亲去九华山烧香,方丈告知,正在招标做香炉,主题四个字:莲花如意。
  曹安祥就对方丈说:“我现在画个香炉设计图,三个月后送香炉样品过来,你感觉好的话,我不收钱,接个缘。”
  他对笔者讲诉这件事的时候,边讲边手绘设计图,几秒后,一个器型线条流畅、端庄典雅、布有祥云图案的香炉图案就呈现眼前。
  “当然,设计虽是关键,但设计到试验再到烧制出来,不容易。有时想到未必能做出来。”
  自然,曹安祥最后与九华山结缘了。
  从此,他开始不断与各大名寺的结缘。
  上海静安寺的《如意香炉》 、玉佛寺的《螭龙香炉》、河南少林寺的《双凤镂空香炉》、江苏寒山寺的《吉祥香炉》、四川峨眉山的《大吉祥香炉》以及北京戒台寺的《祥狮香炉》等等,细数下来有十七个之多。
  “根据每个圣地的文化不同,我的每个香炉有不同的内涵。”
  曹安祥如数家珍地向笔者介绍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香炉。
  八卦香炉现为泰山碧霞祠的镇观之宝,是曹安祥闭门读书两月有余,将易经、八卦与紫砂文化相结合创作出的。壶身为八方形,用阴阳八卦的纹样加以装饰,将64卦描绘其中,壶盖为镂空装饰,壶钮为阴阳八卦的图案,实体与虚体构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。
  普陀山法雨禅寺的《吉祥香炉》,是曹安祥联想到天是圆的地是方的,香炉就设计成上圆下方,因“祥”和“象”同音,所以采用大象为设计理念,寓意吉祥如意,香炉两侧饰以象首,憨态可掬,眼露祥光,香炉底部又装饰了蝙蝠,“蝠”与“福”同音,
  因此又将“幸福如意”的美好理念注入了香炉中,香炉盖镂空装饰,于肃穆中更见精致。
  《如意谛听香炉》是曹安祥的另外一件代表作品。以九华山镇山之宝“谛听”神兽为创作题材,神韵斐然,凝重端庄。壶底为莲花座,上饰有佛珠状饰物,突出了佛家的静谧安详。
  近日,他又结缘澳大利亚的南天寺。
  “做香炉也是做功德,结缘做善事。人生很短,但香炉能存放几百年啊。”对此,曹安祥乐此不疲。

  创新紫砂茶壶 名扬中外各界
  曹安祥除了制作紫砂香炉、茶叶罐、仿青铜器等杂件,在紫砂壶方面也颇显其功力非凡。
  在壶艺的制作设计上,他立足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,主张“壶艺当随时代”,博采众长、融古通今。
  “我目前最喜欢的是‘时来运转’这把壶,让我费了很长时间才制作出来,成品后很多人包括我的师傅都很纳闷,怎么会制作出来的?到现在还没有别人能做得出来这把壶。”说起这把壶,曹安祥很兴奋。
  该壶形制优美,通体呈现朱红色。最值得探究也最令人称叹的是该壶的壶提、壶身居然都能转动,壶身上以金字书写有《心经》经文,这些经文随着转动,任意拜读,意味盎然。该壶的灵感来源于藏传佛教的“转经筒”,曹安祥受其启发,想把它作为紫砂壶的创作题材,为此琢磨了两年。因为理想与现实是有巨大差距的,该壶的制作工艺极其困难,壶身要转,而紫砂泥烧制中有10%的收缩率,这导致在烧制过程中极易断裂和粘结,经过反复上百次的艰苦试验,他最终掌握了窑温、紫砂收缩等环节的窍门,才成功地展现了《时来运转》壶的绝代风华。该壶突破了传统的紫砂壶型,因而荣获第十届中国(国家级)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的金奖,第四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“最佳创意奖。
  还有神奇的一壶泡二茶的“龙壶”。其根据传统紫砂光货制作,紫砂壶中光货壶形圆的创作,最能体现作者的基本功力,不凭任何仪器测量,不需靠任何精密量具,全凭手工徒制,凭心灵感悟,凭眼观手打,要制作出通身圆正,珠圆玉润的圆壶,没有一定的功力是不可能的。该壶钮塑成一昂首的龙头形状,龙眼炯炯有神,仰天长啸,口内含一颗刻有“和谐”二字的活络圆珠,非常精细。更为精妙的是壶身内做了隔窗,可以同时泡两种不同的茶,机关则在壶把上,各有出气孔,按住不同的出气孔控制不同的茶水流出,独具匠心。
  “财源滚滚”壶也是个内有玄机的壶,一对紫砂小柱架着一只镂空雕刻成古钱币图案的活络紫砂球。当茶水注入壶中,紫砂球滚动起来,表示财源滚滚。
  那把“夫妻壶”,是他专门为朋友制作的,“他们夫妻两人喜欢打麻将,我就说,少打麻将,多喝茶,多交流,修心养性。就设计了这个壶。两个茶杯摞起来就是茶壶的茶座,摆放起来,初看是一个器物。”
  每把壶都有不同的创意,曹安祥如那个拥有神奇的“万能口袋”的“机器猫”,不断拿出一个有一个让人震惊的“玩意”。
  他的说法是:“我喜欢做着玩,有乐趣,陶醉其中。在我眼里,没有难的东西,关键是要有创意,就怕你想不到,想到了就去试验,不拍失败,不断试,我失败的太多了。”
  所以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,都是给这样有准备的人。
  他是 亚洲(行业)品牌十大创新人物和”改革之星“影响中国改革(行业)十大创新人物。
  他的“中国龙壶”从十多位大师出样最终审定为馈赠国家领导人的唯一作品,并有王光英题字“心系中华”,连战题“弘扬国彩”,鲍志强题“紫砂龙壶,艺术杰作”。他获奖无数,光金奖就有16个之多,作品被被国内十多家博物馆永久收藏。有一件还被
  国际创意产业界著名专家——被誉为“世界创意产业之最”的约翰·霍金斯珍藏。

  泥为壶之本 书为灵感之源泉
  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,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。曹安祥的成功之处还依赖两大法宝:一为泥,二为书。
  曹安祥刚入行的时候就深知好壶需好泥,泥为壶之本。所以他学习了一些紫砂矿料的基本知识后,就深入多个矿区,了解紫砂矿的资源及不同泥料的基本特性,采用传统的手工练泥方法,经过碎石—风化—磨粉—拌泥—侵优等工序,形成熟泥。
  “外面很多人说紫砂泥料快要没了,其实不然。但是一些好的泥料确实是没有多少,所以才很珍贵。但是像我们真正做茶壶的人来说,家里都有存料。我现在家里存的成品泥料与矿料有几百吨。为了存放,我租了十几处房子。做香炉用泥很多,而现在好的泥料很贵。我之所以能做很多香炉,就是因为我储备泥料多。”
  “上世纪90年代时我们这里的矿还没封闭,我那时一有空就去山上挖矿,一呆就是一整天,把挖回来的料做实验。偶然的机会,我把几种泥料弄在一起,做了试片去烧制,感觉比单种泥料烧制出来的颜色还要好看,直到现在我一直感觉泥配泥其实是最高境界。五色土就和画画一样,三原色可以配出很多种颜色。还有一种泥料在我手里可以烧制出很多种颜色,因为泥料的颜色在不经过泥配泥的情况下,是随着烧制温度高低发色的。”
  就是这样,曹安祥经过返来复去无数次的试制,终于形成了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的紫砂泥的特殊材质效果。
  “现在一些人,为了获取利益,在泥料里面掺杂东西,这不仅仅对紫砂艺术更对人们身体是有危害的。其实鉴赏一把好的紫砂壶,第一就是看这把紫砂壶泥料的好坏。好泥料的可变性很强,也许刚出窑的时候看起来灰暗,但是喝两三次茶马上山河旧貌换新颜。对于紫砂壶泥料的鉴别来说,可变性是最基本的品质之一。”
  俗话说,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,好泥就好比这“米”,而要做好“炊”,还需“巧”,对于曹安祥来说,巧的来源是书籍。

  “我的第一件作品名叫古韵壶。那是刚开始学习紫砂壶的时候,有一个课题要求自己设计一把壶。当时条件也有限,看着仅有的一点资料,非常头疼。偶然一天,在书上我忽然看到了青铜器。我突发灵感,于是根据青铜器设计一把紫砂壶。后来经过评比得到了老师的认可。从那时开始,我发现,艺术是相通的,作为紫砂壶艺术不仅仅要在传统艺术和造型上进行学习和传承,更应该积累其他艺术方面的素养,现在我家里光各类艺术比如木雕,竹雕,石雕,玉雕,青铜器等的图书就买了四五十万元。我的壶都是自主创新设计的,前提都是这些书籍给我带来的灵感。”
  所以,除了做壶,曹安祥抢时间时间看书,睡觉前要看,蹲在卫生间要看,出差也带着书。“每天差不多看四五个小时吧。不读书,容易灵感枯竭。”

  率先申报版权 倡导合理借鉴
  紫砂艺人历经艰辛设计制作的紫砂原创新品诞生后,一旦被市场肯定或得到藏家关注,往往被多人仿冒,这种现象屡禁不止。多年来,曹安祥的紫砂作品也成为仿冒者眼中的“香饽饽”。
  为保护个人创作成果,很多艺人为紫砂壶原创作品申报专利。但是曹安祥认为,申报原创作品专利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紫砂艺术的交流和创新,“看到很多人仿,没关系,我不怕仿,证明我的作品还可以,人家也要吃饭。再说偷的是你的设计,偷不了你的灵感。”
  他把目光投向了版权保护。
  2009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“第二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”上,曹安祥是紫砂艺术界参加此博览会的第一人,他现场制作自己设计的紫砂壶,不仅提高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,也提高了宜兴紫砂在国内外的版权影响力。
  在2012年的“第四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”上,陶瓷著作权保护“第一单”成功申报,版权保护的作品为曹安祥的“时来运转”壶。他的作品并被印在了这次有154个国家参展的博览会的门票上。
  目前版权(著作权)保护主要涉及音像制品、印刷出版物等,艺术领域注册版权的很少。与原创作品专利权不同,申报版权保护的最终目的不是“如何防止使用”,而是“如何控制使用”。
  曹安祥觉得,随着时代的进步,陶艺创作如果一味“各自为营”,将善意的借鉴和学习“一棒子打死”,无益于陶艺创作向更深层次发展。比如紫砂壶当中的“曼生十八式”,如果没有历代紫砂艺人在学习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审美需求不断改进,很难成为经典的紫砂器型。他申报版权保护,就是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,既保护自己的著作权,又能倡导广大陶艺工作者在创作中合理借鉴他人艺术成果,共同推动紫砂艺术向前发展。
  “师傅说的好,先做人,再做壶。人生很多时候是靠朋友的,不是一个人就能达成某事的。”
  当笔者偶然得知,他为汶川地震赈灾,拿出一个壶拍了五六万,当场捐了。还捐款给西部扶贫助学专项基金等,问他为什么以往的媒体报道中没提到这点。
  他淡淡地说“你不问,我都忘了,这个不是放嘴上说的东西。”
  紫砂产品行业是个寂寞的行业,每件紫砂作品,都要经过手工业者无数次的摩、刮、掠……当被问“做过28年的壶,没感觉到寂寞么?”
  曹安祥的回答是:“我不感觉到寂寞,我对紫砂有一种热爱,喜欢做着玩,乐在其中。”
  “很多创新产品,需要反复试验,失败太多了,就没有烦恼么?”
  “有烦恼的时候,就到寺庙转转,修心养性一番。做这个重在坚持啊!”
  随着名气的大涨,慕名而来的人太多,为了留给做壶的更多时间,他把很多接待事宜交给了姐姐打理。
  有朋友说他是“壶痴”,也有朋友说他是“为紫砂而生”。他没时间闲聊,闲逛,但可以花大量时间闭门读书,找灵感;可以为做一个作品,数次实地考察并居住,只为达到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,瞬间灵感的绽放。
  面对无数荣誉和赞赏,曹安祥总是说:“还早,艺无止境,还要不断学习。我最近也有几个创意在试验,没成功,不能说太具体。”
  就倾注的情感而言,每件作品都如他的孩子,他满怀热情、深情地孕育、生产,且将会有越来越多不同凡响的“孩子”出世。

曹安祥简介:
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
  中国紫砂壶研究会理事
 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
 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
  第三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艺术顾问
  宜兴市紫砂收藏鉴赏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
  ……
以上只为节选,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,通过关注杂志杂志官方微信账号“睿鸷汇”阅读全文及其他更多精彩,或者直接订阅《睿智》

睿生活 Lifestyle
睿资讯 News
格调 Style

Copyright © 2014 上海睿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
沪ICP备12044576号-1